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创意作文 创意作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最新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最新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最新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2.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

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4.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例子2020

5.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

6.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_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最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 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a:b=c:d(b,d?0)或a/b=c/d;ad=bc

        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拓展应用

        1.课本43页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0.2:2.5和4:50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15=4:5

        3.猜数:老师有一个比例,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你是怎么样思考的?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都有共同的特点吗?

        24:()=():2

        4.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3:1/6和1/2:1/4 1.2:3/4和4/5:5

        四、拓展

        已知3?40=8?1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比例,你能写出几对比例。提示:先把3和40当作外项,再把它们当作内项。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项,其中两端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当然还可以解比例,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课本43页练习八第5、7题。

        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1、2. 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4:1.6=60:40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套教案,共83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下载吧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

       (1)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 cm,宽20 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于圆柱都有初步认识。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感受“面动成体”从而引入新课。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活动一研究圆柱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出圆柱的主要特征;活动二探究侧面展开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教学,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通过多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从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引入新课。

        2、在进行侧面展开之前,让学生先去想象展开后的形状,再去动手操作。

        3、巩固练习创造圆柱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创造圆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认识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协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教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展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识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积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对于圆柱体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你学过那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认识一个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老师检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的,请大家欣赏。

        你还见过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从一年级我们就知道圆柱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圆柱体?说说看。

        二、探究新知

        1.从圆柱的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想看吗?

        课件演示:从中抽象出圆柱。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圆柱我们能看到几个面?

        2、探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1)思考: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样的?叫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教师: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画、剪、比等等方法。

        (2)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它们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得出:因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不同,所以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半径大的圆柱就胖些。

        (3)思考:用手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是一个光滑的曲面。

        (4)思考: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先用手比划下圆柱的高,在用彩笔画出圆柱的高。试试看,你能画几条。

        白板演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3、拓展应用,发展新知

        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也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白板展示)

        硬币是厚,井是深、钢管是长。

        三、巩固提高,

        1、完成P18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2、完成P18的第2题

        分析:分别以长方形的那条边为轴旋转而成,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帮助理解

        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请用“1、2、3、无数”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会吗?说说看。

        作业能力练习册第13-14页内容,回家体会理解记忆公式。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

        2个1个无数条

        大小一样的圆曲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重点理解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不仅仅是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这一条。还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立体图形只有两个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例子2020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 高(m) 圆柱体积(m3)

        6 3

        0.5  8

        5 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 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 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

        在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要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用比例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有趣的平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 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 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 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_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稿

       《扇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l.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两幅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说明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说明: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它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种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根据扇形统计图的表示形式,讨论制成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骤井板书:

        ① 计算百分数;

        ② 计算圆心角;

        ③ 画出圆和扇形;

        ④ 标明百分数。

        (2)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用加法检验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 先说明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再让学生按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求出表示各部分数量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检验几部分圆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 分割成扇形。

        老师说明画法,同时板书:先画一个圆,说明表示总数量;再分割成3个扇形,说明各表示哪个数量。

        (5) 标明各部分数量名称和百分数。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扇形各表示哪个数量,占百分之几,老师在图中板书。让学生自己画圆、分扇形并标明各个部分数量的名称和百分数。

        (6) 区分各部分并写出统计图名称。

        说明要用阴影或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扇形,写出统计图名称,并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统计图上。集体订正。

        (7) 小结过程。

        提问:谁来看图说说刚才制作这幅统计图的过程?你能说一说这幅统计图的意思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练习

        l.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这个圆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多少度?请大家先计算每项收入相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再画出扇形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提问学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图的20等份里的几份。

        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统计数据来制作扇形统计图?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场景:六(1)班同学正在体育活动,他们做什么?你知道他们班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2.这是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表,从这个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组讨论。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总结:我们根据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让学生计算出最喜欢的各种体育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可用计算器计算)。

        问:?刚才我们根据条形统计图给出的信息,计算出了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这样的信息你能从条形统计图直接看出吗?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引出?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3.出示扇形统计图。

        师:这个圆表示全班同学的人数,(教师分步出示各扇形)我们把代替全班人数的圆平均分成100个小扇形,那么其中这样的20个小扇形就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20% ,30个小扇形就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30%?,

        教师指名几个项目,让学生看图说说最喜欢这些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问题:你们能说说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它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让学生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 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每100克牛奶所含营养成分如下图所示,每天喝一袋 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多少克?

        学生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订正。

        说明:本题的扇形统计图各扇形代表的项目是用图例的方式标明,这和例题中的扇形统计图相同,不同颜色的扇形表示不同的项目,如这里**表示水分,占100g牛奶的87%,红色表示蛋白质,占100g牛奶的3.3%。

        三、课堂小结:

        1.请同学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2.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六年级下册数学生活与百分数教案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下面我给你分享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 反思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 方法 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张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费的这两种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 经验 ,知道了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 其它 原因呢。

        猜你喜欢:

        1.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

        3.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应用题教案

        4.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应用题教案

        5. 人教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下一页更多? 六年级数学 正比例知识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希望我整理的百分数教案能给你一点点帮助。解开你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生活与百分数教案”。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

 六年级下册数学生活与百分数教案(一)

        教学内容:生活与百分数 教材第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2、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感受理财的生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

        一、复习引入:

        同这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利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利息”也是我们的生财问路之一。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那么怎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的回报呢?那就一起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吧!

        二、 探索新知

        1、活动1

        同学们所了解的利率与教材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完全相同吗?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组织学生汇报:

        a、影响利率的因素非常多,比如通货膨胀、对外贸易、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国家一般会实行相应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减少货币的发行提高利率, 这样老百姓会更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如果对外贸易失衡的话会造成自主货币的贬值或升值,这会影响货币的购买力,通过汇率的改变,相应的会影响利率的走势。

        b、从需求的角度看,降息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有利于降低储蓄意愿,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有助于扩大内需,从供给角度看,降息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防止其利润的进一步恶化 。

        c、不同的利率水平代表不同的政策需求,当要求稳健的政策环境时,央行就会适时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减少货币的需求与供给,降低投资和消费需求,抑制需求过热;当要求积极的政策环境时,央行可适时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以促进消费和投资。

        2、活动2。

        师:我们从宏观上了解了利率也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的,而具体到我们个人的实际需求,我们选取理财方式时,也要慎重选择。请看下面的普通利率表, 帮李阿姨算一算,如果把准备给儿子的2万元存入银行,供他六年后上大学,哪种方法获得的利息最多? 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利率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

        组织学生交流时.重点明确存期六年,需要取出再次存入时,要把上一次的利息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存入。 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认识到一次性存入的方法比分开来一次又一次地存入所获得的利息多。

        师:普通储蓄存款的存期分为不同的种类,选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利息是不同的;同样,教育

        储蓄存款的存期以及国债的期限也分为不同种类。李阿姨理财的方式除了普通储蓄存款以外,还可以选择教育储蓄存款或国债,那么教育储蓄存款中获得利息最多的方式是哪种呢? 利息又是多少呢? 国债呢? 请同学们自己先调査一下教育储蓄存款和国债的利率,课下以小组为単位进行计算,帮李阿姨设计一个合理的存款方业,使六年后的收益最大。

        三、课堂小结

        问: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问: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百分率,生活中蕴含着 无穷的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关心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积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同题。

        四、 课后延伸

        小明一家三口,妈妈每月工资1160元,爸爸每月工资2180元(缴纳个人所得税前的工资),家里每月支出项目大约费用如下:

        项目 衣食 娱乐健身 水电 书报

        费用(元) 800 300 120 60

        再过几年小明就要上大学了,小明一家准备做一个存钱计划,那么一个月存多少钱呢?请你给小明家提一个存钱建议并说明理由。(注:个人收入超过2000元且不超过500元的部分按5%缴纳个人所得税)

 六年级下册数学生活与百分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掌握生活中各类百分率的计算方法,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求百分率问题的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德育目标: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5、教学重点:学会解答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

        6、教学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7、教具准备:CAI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

        8、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观看广告用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CAI显示广告语。如:农夫山泉,有点甜!)

        你能说几句广告语吗?

        师:有的广告语是这样表示的,还有的是用数学知识表示的。(CAI显示价格表,简要介绍DDC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

        “立即加入DDC用户行列,分分秒秒都可享受比一般话费节省25%的长途电话服务”

        国家 DDC储值优惠价(元) 一般话费

        加拿大 5.42 6.70

        美国 5.42 6.80

        英国 6.27 8.80

        澳洲 5.87 7.20

        日本 6.56 7.90

        新加坡 5.89 6.90

        2、质疑:哪一种话费要节省些?

        师: 如果你是顾客,你能直接看出用DDC由香港打向哪个国家的话费最节省吗?

        二、自主学习,反馈信息。

        1、百分数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改进价格表。怎样让顾客一眼看出打向哪个国家的话费最节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再反馈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意见,增加一栏“节省的百分比”。

        国家 DDC储值优惠价(元) 一般话费 节省百分比

        加拿大 4.82 6.70

        美国 4.90 6.80

        英国 6.34 8.80

        澳洲 5.18 7.20

        日本 5.59 7.90

        新加坡 4.97 6.90

        师:怎样计算节省的百分比?请同学们先讨论,再用计算器计算各项的百分比。

        学生分组讨论后,反馈信息,归纳计算方法。

        [板书:(DDC优惠价- 一般话费) 一般话费=节省率 ]

        小结:节省率越高,使用的话费越少,越节省。

        2、实践应用

        师:打向英国的话费节省率比广告语中的还要高,我们来帮广告公司将广告语作个小小的改动,让它更吸引顾客。(CAI显示“25%”改为“28%”)

        师: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太激烈了,广告公司为了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将节省率全部定为28%。那么,现在利用DDC打向各国的优惠价各是多少,你能帮着算一算吗?

        学生讨论、计算后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师板书:一般话费 (1- 28%)= 优惠价 ]

        3、拓展应用

        (1)、计算优惠率。

        师:同学们爱吃“麦当劳”吗?(展示“麦当劳”餐厅赠送的优惠券)如果让你去买,你认为买哪种更合算?(CAI显示两种不同的优惠券:A、7元的鸡翅优惠为5元,B、14.40元的汉堡包优惠为10元。)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验证猜测。

        集体验证结论,小结方法。

        (2)、计算赠量前的重量。

        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真是太广泛了。你瞧,方便面的广告中也用到了百分数。(CAI显示方便面袋上的广告:赠量25%,加量不加价。)

        师:现在的重量是78克,你知道赠量前是多少克?

        学生先讨论计算方法,再分组解答。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原来的重量 (1+25%)=现在的重量]

        (3)、思考题:

        小明在放学路上,拾得100元钱,在寻找失主时,小明开玩笑说:“我书包里原有100元钱,现在又拾得100元,我的财富增加了100%。”小明将钱还给失主后,小明却说,拾来100元,使我的财富达到了200元,现又还给失主100元,就是减少了50%,我还赚了50%。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三、全课小结。

        1、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2、师 :你认为今天谁学得最好?你觉得你自己学得怎么样?

 六年级下册数学生活与百分数教案(三)

        单元目标:

        1、 继续深化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2、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的灵活转化,提高计算能力。

        3、 理解折扣、成数、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 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利用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解答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第一课时:折扣

        1、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理解折扣的含义。

        2、练习折扣的含义,加深对意义的理解。

        3、初步了解如何购买物品的综合应用。

        4、通过对折扣基本题目练习的活动,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百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联系“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知识,学会列方程或算术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量率对应的数学知识!

        4、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应用“折扣”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有奖竞猜,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去过商场买东西,你知道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哪些促销手段?(降价,打折、买几 送几、送货上门等)出示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打折。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折扣》生活中打折无处不在,那么我们来看一看。

        二、初步探究折扣的含义(请同学们看投影)

        ①大衣打八折,原价:1000元,现价:800元。

        ②围巾打九折,原价:100元,现价:90元。

        ③铅笔盒八五折,原价:10元,现价:8.5元。

        ④橡皮打六折,原价:1元,现价:0.6元。

        ⑤篮球打对折,原价:70元,现价:35元。

        监控:。

        (1) 对于这些折扣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 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板书:

        八折:现价是原价的80%

        九折:现价是原价的80%

        七五折:现价是原价的80%

        六折:现价是原价的80%

        对折:现价是原价的80%

        追问:1请问折数表示谁与谁之间的数量关系呢?

        2,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打折?

        师:是啊,为了促销商品,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那现在我们就应用折扣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打折吧。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

        三 应用解决问题

        1、解决新知

        (1)出示:例1(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师: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决呢?你有什么想法吗?

        监控:1、理解八五折的意思(八五折什么意思?)

        2、生说出现价是原价的85%

        3、教师带着学生体会,已经转化成了百分数应用题了

        4、带学生分析思路

        5、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答

        6,生板演订正说思路

        学生说完之后,师:那老师想问一下,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到单位1的量)转化成百分数应用题。

        师: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了问题,现在有一个更难一点的问题需要同学们解决,你们有信心吗?

        (5)出示:例1(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①师:请同学们读题之后先独立思考: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想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画图列式

        全部订正:同学实投订正,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解题思路一:先求现价再用原价减现价

        160-16090%=160-144=16(元)

        解题思路二:先求便宜的折扣再用原价乘便宜的折扣

        160×(1-90%)=160×0.1=16(元)

        学生说完之后,要求同桌互相说。

        其实打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进入生活,挑战自我。

        2、巩固新知

        先思考,再填空,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完成三个数量关系的等式)

        (1)几折呢?

        (打几折销售)出示条件:打八折销售

        怎样计算它的现价?为什么?

        4.怎样知道这条裤子的原价?想知道便宜了多少钱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打七折销售)

        返回三个,引导学生说出三量的关系。

        师小结:以后我们再去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了,我们争取做一个即明白又理智的消费者,老师还有一个事情,想请你们帮我琢磨一下,请看屏幕,

        五、拓展练习

        我在逛街的时候,路过一家时装店,门口标着“全场对折”。我想起上次在这儿看到一件上衣,原价600,当时打六折,这次半价肯定便宜不少,我决定进去看看,一看标签,老板把原价改为1000元,这件上衣的价格是升了还是降了?

        师:小结,以后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先要考虑需要不需要,不要一看到折扣低就去买,最最重要的是看现价是多少钱,同意吗?

        好了,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在购物的问题上,你想对全班说些什么吗?

        简单的综合运用(看时间而定)也可简单让学生体会

        1、 商场促销打8折,原价900元的上衣,现价多少元可以买到?

        2、 商场促销打8折,现价1000元的手机,原价多少元?

        3、 商场促销打六折,原价800元的上衣,现在便宜了多少元?

        4、 商场促销打6,便宜了200元,这件商品的原价多少元?现价多少元?

        5、 一件商品原价1500元,现在便宜了300元,请问这件商品打了几折出售的?

       好了,今天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