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创意作文 创意作文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五篇2.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三篇3.小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五篇

2.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

5.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

6.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五篇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咪 咪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化教具:

        电脑,投影仪。

        学生学具: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二、?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思。

        3、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教学准备:?例题挂图,小棒。

        设计思路:本课是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应用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行:◇◇◇◇◇◇◇◇

        第二行:○○○○○

        ◇比○多()个。

        ◇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的,另一部分是比○()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挂图,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

        (2)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出“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结论。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红花。

        (5)再让一位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

        2、教科书第73页的“做一做”。

        (1)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我比你少几本书,就是求你比我多几本,或你我相差几本。)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结。

        谁能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例4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3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这两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题。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5.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大年了,喜欢过年吗?知道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

        (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①

        学生独立表演。

        ②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1)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六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 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练习五3—8。

        2.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如:飞禽馆(1,1)在第1列第1行交*点上……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b、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六、教后记:

        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曲线图形,在学习《圆的认识》以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很难将圆的认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在上课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折、量、画的手段,在动手做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纸片

        2、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学生自带一两个轮廓为圆的小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观察课本第57页的主题图,提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主题图看谁在这幅图上找到的圆多?学生汇报。(车轮、花坛、水池……)

        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谁还能举一些外形是圆的物体?学生汇报(钟面……)。老师也找了一些圆,我们一起来分享。

        3、引出课题,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密切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的认识”。

        4、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二)探索新知,动手发现

        1、“我能画”环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不限定用圆规)(学生用圆柱、三角板中的小圆、直尺中小圆、茶杯盖)

        (1)先自己在纸上画圆,再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画圆的方法。

        (2)小组交流:比较你组内的画法,你觉得哪种更好?

        2、自学课本第58页,找出有关的关健词,并把重点的或要注意的地方做上记号。

        3、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4、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小结: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4)出示“圆上、圆内、圆外”让学生理解。

        (三)认识圆的特征

        1、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用尺子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

        (四)教学用圆规画圆

        1、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定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2、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两个圆会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半径小,则圆小;半径大,则圆大。)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造成圆心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圆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习: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中深化认识圆

        2、判断是非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

        (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些。( )

        (六)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书本P60第1-4题。

        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5.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工具画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让学生喜欢上美丽的圆,激发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做一做课间操怎样?起立

        第一节:甩甩你的手臂(从前往后再换个方向)

        第二节:转转你的脑袋

        第三节:原地转身

        二、导入新课

        1、师:上课前的运动操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做圆周运动)

        2、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手臂转得不太像圆,什么办法转得更像圆呢?(手直、肩不动)

        3、师:我们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圆,大家看:欣赏圆的。

        4、揭题:圆的认识

        5、师:我们看在这餐桌中看到了有几个圆?

        这中间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相信吗?

        三、动手操作

        (一)师:下面我们就做一做这个餐桌

        [媒体]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剪下组合成一张圆桌模型。

        (二)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我们第一步是画圆,你是怎么画的?

        1、说说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

        2、师:老师也在黑板画一个圆(边画边说)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老师的圆画得怎样?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针尖不动、两脚距离固定)

        4、你们画的两个圆的大小为什么不一样?(两脚的距离不同)

        [第二步]我们是把画好的圆剪下来,问:剪时与我们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圆呢?(弯的)弯的在数学上我们叫做曲线,所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与以前所学习的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步]剪下的圆怎么组合起来呢?这2个针孔从哪里来?

        师:针孔的'这一点,我们叫做这个圆的圆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师:还有什么办法找到圆心呢?(折)你们先拆下来试一试。(生动手操作)

        师: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可能:①生:对折再对折,交点就是圆心师:还可以怎么折

        ②对折、展开、再对折、再展开

        师:我们再看这里有几条折痕?而且它们都经过(圆心)像这样的折痕叫这个圆的直径字母d表示(画在黑板上)。

        师:圆里还有什么?(半径)你折的圆里有吗?指一指(画在黑板上)这就是半径。

        师:什么是直径、半径,自学课本p80读一读

        师:说一说什么是直径?解释圆上、圆外、圆内。

        我们一起指指,说说什么是半径?

        [媒体]连结圆心和圆上一点,是半径吗?半径也有几条?为什么?[板书]

        你们也画一条直径和半径。

        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①一条直径=两条直径。

        师:还可以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用字母可以怎么表示呢?

        ②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师:你们认为呢?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量一量)你量一量。

        你量的是什么?量的结果呢?你的结论呢?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会动脑筋,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不知可以?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还可以呢?(相等的圆)你认为还有哪些结论也需要这个前提?

        [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四、应用

        师:所以我们今后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想得仔细、周详,对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填空

        1、[媒体]填一填

        2、[媒体]再请你辩一辩:下面各句话对吗?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五、画圆

        师:回答得不错,现在老师要提一个新的要求,能接受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师:想想半径为2厘米该怎么画呢?可以商量一下再画。(生画)

        师: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两脚间的距离为2厘米,再定住,再画)

        简单地说你是怎么确定半径为2厘米的?

        如果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呢?

        画一个直径为8厘米的圆呢?

        你发现了什么联系?(半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

        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位置呢?

        画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

        (等一会儿)

        师:为什么不画?(圆规太小)想有什么办法呢?(钉子、绳子)绳子多长?(50厘米)为什么?我们下课试一试好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从圆桌到圆的各种知识还有什么知识值得我们问一问有吗?

        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谁的家里用的是西餐桌?有什么感觉?相对来说,圆桌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篇一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能力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编故事,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今天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们来陪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小朋友们去游乐场了,我们也去看看,他们正在玩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图说一说吗?(看图描述)

        3、仔细观察,车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一辆车乘一人,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乘到车)

        (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辆对一人)(连线对应)

        4、现在请大家把车和人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然后说说你比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1)根据结果进行语言训练:()比()少,少(辆)。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并将相应贴入)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呢?

        ()比()多,多(人)。(师板,贴入)

        5、用一辆车对一个小朋友的方法进行比一比,而且还会口述比的结果。可是,有个小朋友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车乘)

        那怎么办?他想和大家一起玩,能帮他想个解决的办法吗?(再来一辆)(师贴)

        现在请小朋友再来把车和人比一比,结果怎样?

        (师板)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而且还会根据比的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重温)。

        二、手指操

        小羊们告诉我们小胖要过生日了,我们赶快活动下手指,也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操作,加深理解

        1、小巧分蛋糕

        是谁和谁比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描述比的方法,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2、小丁丁分吸管

        学生说是谁和谁比,在脑子里想结果,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小朋友和球)

        自己连一连,说一说比的结果,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反馈。

        四、课堂总结

        篇二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几时半。

        2、初步认识时针与分针的作用。

        3、向学生渗透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整时数”和“几时半”。

        教学难点:

        认识几时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看,小明学会分类以后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妈妈奖励他一个钟表,小明可喜欢它了!今天,咱们就和小明一起学习认识钟表吧!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1)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2)观察这些小格的大小是否相同?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格?

        (3)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4)师演示实物: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针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还有大小相等的12个小格。

        2、认识整时。

        (1)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那钟有什么用呢?

        (2)你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3)学生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5)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认识电子钟:

        (1)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2)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4)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

        4、认识半时。

        (1)出示课件:你能说说是什么时刻吗?

        (2)同桌交流、汇报。

        (3)你们发现了什么?(分针都指向6。)

        (4)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整时分针转一圈,都指向12;半时分针转半圈,指向6。)

        (5)小结: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5、认识电子钟:

        (1)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2)小结: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3)根据时间在钟面上画出分针和时针。

        三、练习巩固:

        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练习会认、会读、会拨整时和半时。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实践作业:

        篇三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运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表达、倾听、操作等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练习口算,唤起旧知,作好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13-7  20-6  15-8  65-3

        34-8  84-20  97-36  74-24  66-14

        2、在学生口算的同时,请学生上台列竖式板演。

        49-27、42-8这两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1、(出示跳绳主题图)刚才大家表现得都很棒,下面老师请大家去参加一次跳绳比赛,通过观察,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对我们大家都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小亮比小东多跳几下?

        (3)第一道题你们会列算式吗?(板书算式)

        2、62-48结果大约是多少呢?谁来估一估,并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三、探索算法,理解算法,优化算法。

        1、刚才大家估算的结果大致是10,那这道题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算一算,也可以请学具帮帮忙。

        2、你们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当别的小朋友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他说的方法是不是和自己的方法一样,如果是,你还有什么补充。

        3、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4、小朋友们真了起,计算62-48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5、今天我们学习的100以内的减法和以前学习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退位加法。

        6、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板书:100-48=)你看,这道题个位和十位一个也没有,减48怎么办呢?请小组内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用计数器演示算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解决了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完成在62页试一试的方框里。

        请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追问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

        2、独立完成书上第63页的1、3、4题。

        教师巡回辅导,解疑释惑,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弥补。

        其中80-55,注意通过计数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答的方法。

        五、拓展性练习。

        引导学生理解练一练第2题的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六、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

        #二年级# 导语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生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2.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4.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课题: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5.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

        教案是帮助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作为二年级的数学教师,为学生们做好教案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xx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xx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

        教案是提前的课堂模拟,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将学生提问的问题设想出来,从而编写出问题的答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一)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

        1.第一轮套圈比赛

        (1)师:看!体育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第一个出场的是2个队的队长:xx和xx。想不想看看他们的成绩?

        (2)师:第一轮比赛: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6<10,比个数 或 直接从统计图中,条形的高度看出的)

        2.第二轮套圈比赛

        (1)师:比赛还在继续:男生要加油了!出场的是谁?xx套中……

        女生也不甘示弱!成绩如何?

        (2)现在看3个男生和3个女生的成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你是怎样算的?

        (3)第二轮男生套的准些!男生赶上来啦!男、女生平手!

        3.第三轮套圈比赛

        (1)师:最后的机会来了!男生最后出场的是谁?套中了多少个?再看女生!

        (2)现在,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只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人数不一样!)

        (3)讨论:比什么才公平?男生4人共套中28个,女生5人共套中30个。怎么比呢?

        师小结:男女生人数不等,不能只比总数,比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公平!

        (二)移多补少,认识平均数

        1.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1)师:先来看男生成绩统计图。只能用眼睛看,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你能从图中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小结:从多的里面移给少的,使每份同样多,这叫做“移多补少”。

        (2)师:“7”是指每个男生都就套中了7个吗?

        师小结:这个“7”是将男生每个人套中的个数通过“移多补少”以后得到的结果,它是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2.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

        (1)师:再看女生成绩统计图。这次,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

        估一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写在自己本子上,不给其他人看!

        (2)师:你估的是几?

        (3)师:有估计10个的吗,可能吗?为什么?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4个,有可能吗?为什么?

        (4)你怎么估计出来的?

        3.师:现在你能快速评判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平均数还真有用!

        (三)深入研究,计算平均数

        1.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刚才我们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求平均数?

        师:谁来算一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你能计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生自练,汇报)

        3.对比

        (1)师:计算的结果与“移多补少”的结果一样吗?

        (2)师:为什么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用总数除以4,而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除以5呢?

        4.师小结:我发现同学们的数学素质很高!眼力好,用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数;会动脑,还会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哪种好?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试一试!

        5.及时练习

        (1)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①出示3个笔筒(6枝、7枝、5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生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来的?

        ②变成5个笔筒(9枝、1枝、3枝、6枝、2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师追问: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③师小结: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3根丝带,这三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生动笔算,汇报,交流)

        追问: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到屏幕上来指一指。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篮球队员的身高。

        师:你们身高大约多少?打篮球需要高个子!

        师:听x老师说,请你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准备好笔!

        (1)那么,篮球队里每个队员身高都是160厘米。

        (2)x身高155厘米,有可能吗?(口答)

        (3)x是中锋,队里最高的,他可能身高多少厘米?(口答)

        师:课前,x老师拍了他们的照片,介绍给大家认识:请看!

        哪个是x?哪个是x?

        2.游泳有无危险。

        (1)xx身高130厘米,她在深110厘米的儿童游泳池练习游泳有危险吗?

        (2)xx身高130厘米,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游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呢?为什么?

        (五)机动练习,拓展应用

        机动:回到我们男女生的赛,引导学生看题,提出问题。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想到大于12的数。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具准备

        人民币、情景图、课件、计数器。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屏幕出示: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xx来到商场,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请帮xx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展示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台操作或屏幕演示这个过程)

        学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3个百减1个百还剩2个百,4个十减2个十还剩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

        学生3:可在计数器上拨珠。(上台演示)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像这样:340-120220把对齐的数相减,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

        教师:对,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

        教师:大家用各种方法算出买这种计算器后还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不是合理吗?

        学生1:因为把120看作100,300多减去100就剩下200多。

        教师:如果妈妈买“文曲星”,买后剩下多少元呢?

        学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为把235看作200,300多减去200,还剩下100多。

        学生2:也可以这样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还剩下100多元了。

        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计算器贵100多元,刚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学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后剩下105元。

        教师: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1:我发现个位上是0-5,不够减,怎么办呢?

        学生2:可以用两位数减法的方法来做,不够减就从4退1作10。340-23510510-5=5,4退1剩3,3-3=0,3-2=1,最后还剩105元。

        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2: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学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记住少1。教师:对呀,怎样记住从十位上已经退了“1”呢?

        学生:我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我在退了“1”的头上记个小点“·”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我在退了“1”的4的头上记个小“√”,也不会忘了。……

        (3)教师:如果妈妈还想买“商务通”520元,(出示)够吗?还差多少元呢?(学生尝试计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够减,又怎么办?

        汇报并强化: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三)巩固深化

        (出示例2)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1:知道了女生人数是448人,还有总人数是876人。

        学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师:大家都计算出来了,怎么知道我们算对了呢?

        学生1:和估算结果对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结果也是400多,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学生2:估算不够精确,我们可以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学生3:我们还可以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看得数与总数是否相符。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都用加法验算一下,看自己算对了没有。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三)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1、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2、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3、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三)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四)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五)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1、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3、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4、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5、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六)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 一年级数学 教案设计方案篇,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 方法 。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_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_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5

        2+3=5

        c. 说说 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习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 思维方式 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习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 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 教育 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 故事 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 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

        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5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2020小学教案集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 2017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技巧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计划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教师看)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小学数学教案完整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