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分类作文 分类作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_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_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_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

2.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4.语文教学设计

5.八年级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_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课型: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对,生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八、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对象: 物候(学)

        含 义 观 察 成 因 意 义

        (物候现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语言: 生动性 准确性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教案是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载体,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2017,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散步

一、课题:散步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课文莫怀戚的《散步》是第五本单元中的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庞杂,但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文章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礼赞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可以说,这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全文语言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既有意在言外的大词小用也有散发着清新淡雅芬芳的精美对称句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设计思路: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 诵读品味课文,领悟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4.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学生喜欢《散步》是很自然的,想要真正理解就不容易,欲求将其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殊为难得而我的教学目标设想是希望通过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全面感受文本,感悟作品的语言美、人性美,并勾连生活,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最终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镌刻在学生的心里

        导语设计:有一种最为简易而又永远时尚、永远流行的健身运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是散步散步是件挺不错的事儿——消化食物、锻炼身体、延年益寿,还能减肥如果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那意义就不仅是上面所说的这些了——散步,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了解与和睦

        不过,如果散步中有了分歧,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不但不能增进和睦,还会伤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遇到了什么情况,是怎么解决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自然亲切,又非常浅显的问题式的导入,能够激发同学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

        预习检查:词语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嫩芽(nèn) 霎时(shà)水波lín lín(粼粼)分qí(歧)

自主学习

        1.听课文配乐朗诵,思考: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⑥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①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②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com

        3.从课文中你读到了课文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 (1)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2)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3)尊老爱幼的颂歌 )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简单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合作交流

        学生再读课文,品评课文美点

        1.品内容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先读句子,然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有没有读出感情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品语言 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请你为它们划分节奏读读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提示: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和谐美满的亲情,且富于趣味

        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3.品写法

        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见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

        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本环节设计意图: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新的见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感受亲情,领悟本文语言的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培养策略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教育中,在坚持教师的有效主导作用下,学生能够自行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或者按照教师的既定目标,选择一些比较适宜的学习方法并能对此作出策略性的反思和调控,并在最终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可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标志性象征。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着重表现在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两个方面:前者说的是学生能够表现出愿学和乐学的倾向;而后者则主要是指在执教者的有效指导下,体现为学生能够做到会学和能学。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在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有:激发和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情趣,创设并保持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开拓和延伸语文自主学习的时空,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关系。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本着“鱼渔”目标原则,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

        (1)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俗话说:“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施教者,我们要善于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等方式手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教师借助于教材中对“杂然相许”解释的差异性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文中对于‘年且九十’的愚公提出了平险移山的问题,大家表现出来的态度怎么样呢?”学生的回答是“杂然相许”。接着教师再问:“教材中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意思。许,赞同的意思。’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文中内容作出比较,对‘杂然相许’一句应该作出怎样的解释才能相对合理一些呢?”这一问题随即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全班同学基本接受了一种结论———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仅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全家是建立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最终统一了对愚公移山的提法,有鉴于此,把‘杂然相许’这一句应当解释为‘纷纷地表示赞同’比较合理,而不是‘异口同声’!”如此这样,教师在引而不发之中有效地激发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活动中,只要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我们就要对他们有相应的肯定、认可和欣赏,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然后在条件成熟之际,引导他们逐步解决这样的问题。

        (2)努力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教师主导作用”之中,对“鱼渔教学法”作出了非常形象化的说明: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体现出“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这不过是“授人以鱼”的现象;而如果教师体现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思想行为特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时,有教师作出如下教学安排:本文题目写的是“藤野先生”,为什么在开头不写藤野先生,却要出人意外地写“标致的”、“清国留学生”?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对鲁迅先生依然弃医的决定流露出非常悲哀的神情?既然鲁迅先生是一个“太不用功”的学生,为什么还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呢?组织学生在上述问题的讨论中明白这些都触及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和主题思想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就某一位教师来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布置一个常说常新的写作任务:“如果要写自己的教师,你们应该如何来安排材料和组织材料呢?”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通过学用结合的实践与感悟,从而逐步形成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个性化理解。

        (3)努力延伸教学环节,有效深化学生的自主综合实践。有人曾经这样说过:“过去教科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包容度很强的“大语文观”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努力把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延伸拓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知识传授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教材中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文本内容,其教学重点是通过引领学生品味其中的优美意境,教会他们如何才能认真有效地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并能从中善于发现生活中许多美的事物和现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强烈欲望。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中的《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还有下册第二单元的“童年趣事”篇章等,都富含比较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能有效地呼唤起初中生对实际生活的许多情趣和同感。对此,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认真诵读与深切品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生活体验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积极开展以“走进生活、亲近社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能真正提高他们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小结

        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还要充分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改革机制,从而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发挥更大的教学效应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这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方案是教师自己“读”出来的,要找到自己动情的“原始心理历程”。尤其是自己读出了心得之后,教学自可达到“无案之案”的境界。笔者读《背影》,读出了“三境”:“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我的心境”。正是在这“三境”之下,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依存和温暖。由此,指导学生阅读本文,重在营造出一种情绪氛围,消除学生情感上的那一层“隔膜”,变“无情无意”地读为“有意有情”地读,感受文章的真情、深情。对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文中出现的几次背影描写、我的流泪、父亲的话语等,简略处理,而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章中其它交代背景、营造情境文字的品读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课堂采用“五环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行为;总体目标分解到课时,在教学环节中予以兑现,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书写和解释课文中所运用的以下字词

        差使 奔丧 蹒跚 交卸 狼藉 琐屑 簌簌 迂腐 颓唐 游逛 踌躇 触目伤怀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能解说“我”的四次流泪和文章描写的父亲的四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4、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5、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6、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评价作者与父亲之间真挚的亲情。

        教学重点

        1、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展示——检测——评价

        教学条件投影仪 PPT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第一环节:课堂自学

        教学目标需明确,问题目标要准确,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根据个别需求进行指导。

        一、教师简介作者的同时,导入新课,激励自学

        二、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出示)

        1、准确朗读、书写和解释课文中所运用的以下字词:

        差使 奔丧 蹒跚 交卸 狼藉 琐屑 簌簌 迂腐 颓唐 游逛 踌躇 触目伤怀

        2、能用一句话(简洁完整的话)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

        3、朗读课文,重点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出示问题目标(多媒体出示或板书或下发自学提示单)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围绕问题,读、思、圈、点、勾、画、批。

        A、一般问题

        1、能否准确拼读和记忆目标中所列词语?

        2、是否能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蹒跚 狼藉 琐屑 典质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3、能够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吗?

        B、核心问题

        1、主干问题: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支问题:

        全文有几处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作者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这些“背影”出现在什么背景之下?

        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怎样?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几次“背影”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自学,查字典或辅导资料,落实一般问题。

        五、对核心问题、重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环节:课堂讨论

        所有学习小组既针对问题又合作竞赛。学习优秀者可以引导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巡视,监控讨论过程,并预测可能解决或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在自学的基础上,轮值组长组织同组内讨论,轮值发言人记录。

        讨论的重点是:

        主干问题: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分支问题:

        全文有几处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作者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这些“背影”出现在什么背景之下?

        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怎样?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几次“背影”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

        1、所有学习小组思维过程展示要清晰。2、教师备课,对所有问题要有思路和方法准备。3、教师要准备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共识。

        一、教师组织交流,各组发言人按序展示:

        紧紧围绕“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核心展开。

        二、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准备:

        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结论。

        教师要准备

        1、在文中勾画出表些父亲背影的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2、弄明白作者写父亲的“背影”出现的背景。

        3、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这样细写父亲的背影:

        (1)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2)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4、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如何写及其作用:

        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学生当堂达标、当堂作业、当堂清;教师备课,要对所有问题进行解决并准备答案。

        一、用多媒体或题单出示检测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琐屑 晶莹 触目伤怀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赋闲 蹒跚 祸不单行 情郁于中 触目伤怀

        3、对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设置悬念,同时又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C、“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句表达思念之情,用特写镜头细致刻画背影。

        D、“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句再现背影,照应开头,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4、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教师要明确

        1、要纠正同学们对字词的误读。

        2、要纠正同学们对字词的误解。

        3、答案是C。表达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4、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二、轮值组长组织组内评阅,并统计检测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评价

        问题诊断需准确;教师点评要到位;对困难者的帮扶落实。

        一、教师组织问题反馈,各组轮值组长报告本小组检测信息。

        二、根据问题诊断,教师实施点评(再一次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小组内,学习优秀者展开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巡视,加入帮扶,并督促帮扶落实。

        四、延伸作业布置:(老师根据需求予以布置)

        第二学时

        第一环节:课堂自学

        教学目标需明确,问题目标要准确,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根据个别需求进行指导。

        一、导入后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出示)

        1、能解说“我”的四次流泪和文章描写的父亲的四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2、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4、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评价作者与父亲之间真挚的亲情。

        二、出示问题目标(多媒体出示或板书或下发自学提示单)

        1、全文共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能否判断其中的感情?

        2、文章记叙送别过程时,写了父亲说过的几句话?能否解释其中的感情?

        3、分别说说“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是怎样的。

        4、你觉得文章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评价一下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吗?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圈、点、勾、画、批。

        2、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环节:课堂讨论

        所有学习小组既针对问题又合作竞赛。学习优秀者可以引导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巡视,监控讨论过程,并预测可能解决或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在自学的基础上,轮值组长组织同组内讨论,轮值发言人记录。

        讨论的重点:

        ①四次流泪的感情,父亲四句话的特点和包含的感情。

        ②“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③文章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④评价父子亲情。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

        1、所有学习小组思维过程展示要清晰。2、教师备课,对所有问题要有思路和方法准备。3、教师要准备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共识。

        一、教师组织交流,各组发言人展示(或分组展示)。

        二、学生展示后,根据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展示。

        教师要明确

        1、关于四次流泪: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2、关于父亲四句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3、关于“三境”: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总结:

        “我们”的“家境”——惨淡

        观照文章交代的时间,是要将文章开头部分和文章最后一段结合起来把握的。本文开篇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表明作者与父亲最近的一次分别应该是两年前。又说“那年冬天”,查《朱自清传》,可知是1917年冬天。

        文末又说:“近几年来……”“最近两年的不见……”从这些交代时间的语句中,可以推测出,“近几年来”,不仅包括自己与父亲“不相见”的两年,也还要向前推两三年。也就是说,“我们”的“家境”,在祖母病逝前几年就已经不好,出现了危局,在苦苦支撑,“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可在这样的境况下,还“祸不单行”,使整个家庭雪上加霜。父亲能够获得微薄收入的“差使”交卸了,赋闲在家;祖母死了,无钱办丧事,只好“借钱办了丧事”;还“变卖典质”,才还了家中的亏空。家徒四壁,“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按时令,时间是1917年的冬天,这不正是“我们”家庭的“冬天”、父亲精神的“冬天”吗?

        没有办法,父子匆匆相见,又匆匆分别。为了生计,父亲到南京谋事;为了有个前程,我得北上读书。于是,有了在车站父亲为“我”买橘子一事的出现,也才有了让“我”感动流泪,至今不能忘记的“背影”。反过来说,作者写“背影”,把“背影”置于了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之中。

        父亲的“老境”——颓唐

        父亲的“老境”,文中既有明写,也有暗示。首先是人到老年。按常理,按最朴素的想法,是该安享晚年的。可家境却还如此惨淡,父亲还不得不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去谋事。这种生活际遇使“我”对父亲产生了难过、同情之情。

        同时,作者说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父亲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发挥联想,品味“少年出外”、“谋生”、“独力”(非“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内涵,充分认识其过程的艰辛。那么,父亲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父亲用尽一生的智慧和精力,还不就是想让“我们”的家庭好过一些吗?然而,世事艰辛,世事难料,事与父亲愿违,“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竟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还得继续“外出谋生”。这导致父亲经常心情不能平静,烦躁郁闷,生气发怒。“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一生的不易,理解了父亲的失意,不禁悲从中来,对父亲就不只是同情了,更有怜悯、怜惜了。

        “我”的“心境”——悲凉

        理解“我”的“心境”,对阅读本文非常重要。

        首先,渐次成人成家、身为人父的“我”,为家庭变故,家境惨淡萧条,日子的艰辛、生活的艰难而心情沉重。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我”为父亲在“我们”家遭遇不幸的时候还安慰“我”,力图减轻“我”的心理压力,“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等等行为,生出一种真诚而沉痛的感激之情。内心还为以前没有好好理解、体谅父亲而惭愧,前边不是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不是“心里暗笑他的迂”而“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反省吗?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责,自己明白的太晚,充满遗憾和追悔莫及。

        其三,之所以要写此文,作者也有交代:“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父亲的话,犹如向儿子报告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一颗生命就要在萧条、惨淡的环境中走向衰亡了。“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一生不幸经历的感叹惋惜,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怜悯,一个年轻人对另一个老年人的难过,同时,包含了自己无能为力的哀伤。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亲人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宽慰、安慰。无论是父亲还是“我”,都产生了对对方依存和温暖的真正渴望。于是“我”结尾发出感慨:“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之切可见一斑,哀伤之情泄露无遗。

        1947年,朱自清自述写《背影》的原因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4、关于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生可以谈其中任何一点:

        语言朴实,语言简洁,情感真挚,片段描写,恰当剪裁……

        5、关于父子亲情的评价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不会有什么难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教师有点疏导就行。但教学要关注,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培养孝心。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滋润。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学生当堂达标、当堂作业、当堂清;教师备课,要对所有问题进行解决并准备答案。一、用多媒体或题单出示检测题,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检测题,轮值组长监督。

        1、全文共写了“我”四次流泪,能否解释(判断)其中的感情?(请填写下表)

        2、文章记叙送别过程时,写了父亲说过的四句话,请判断(解释)其中的感情(请填写下表)

        3、请举例说明本文对你写作上的一两点启示。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么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教师出示答案后,相互核对,轮值组长统计完成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评价

        问题诊断需准确;教师点评要到位;对困难者的帮扶落实。

        一、教师组织问题反馈,各组轮值组长报告本小组检测信息。

        二、根据问题诊断,教师实施点评(再一次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要明确

        检测题1、2,参见课堂展示部分。

        检测题3、《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检测题4、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么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明确:第1题要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三、小组内,学习优秀者展开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评价个体及小组学习情况。

        四、延伸作业布置:

        必做练习——温故知新;选做练习——挑战创新。体现不同类别不同要求。

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安塞腰鼓》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

        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三、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一、表演前(第1—4段) 安静的腰鼓(蓄势待发)二、表演中(第5—27段) 狂舞的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5—13段) 宏伟的场面(第14—17段) 雄壮的鼓声(第18—22段) 击鼓的后生(第23—27段) 变幻的舞姿粗犷豪放三、表演后(28—30段) 寂静的腰鼓(以声衬静)

        可取之处;本课的学习师生参与性较强,较好地实践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体会感情,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动人魅力。

        不足之处:时间掌控不太合理,最后总结归纳较为仓促。

《安塞腰鼓》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象力。

        重点、难点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2、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80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唤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者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2、播放课件(幻灯片)(:安塞腰鼓):

        问:有何感觉?

二、重难点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一边跟读一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重音、音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全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设影(课件)显示:

        一、1~4自然段 表演前

        二、5~27自然段 表演中

        三、28~30自然段 表演后

        6、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三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投影显示:亢奋、惊心动魄、震撼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往作者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上考虑。

        11、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几句话?(课件:幻灯片)

        12、本文除了这些精典的语句外,还大量运用对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燃烧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的写作、人生思考有所裨益。

五、作业

        写一篇心得。

《安塞腰鼓》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为什么的思想去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 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 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 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 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习建议

教后感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八年级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血浓于水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质朴的语言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的羞于表达、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风》。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

        3、加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文题是风,那么再文众多出现了那几次风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A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热劲来。

        B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C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

        D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烘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烘托出父子深情使他们抵御了寒风,把贫寒的日子过的暖烘烘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文中讲述了父子俩人相依为命的生存,是一个热水壶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2、这是一只怎样的热水壶

        文章的4、5段,从质地、图案、时间,可以找到答案。

        二、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1、在父子的心中,这个热水壶的分量怎么样呢从那里看出来的

        父亲和儿子把这壶看得很重。因为这是一对很贫穷的父子。文中的第二段就说了日子很贫寒,好在有一个热水壶,可见他们家很贫穷。还有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是很贫困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中,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他们却不愿卖,可见这个壶对于他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2、在这个热水壶上,都记载了父亲和儿子的那些故事呢

        a) 3段(儿子小的时候)假想一下,那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生的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父子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交流呢这里有三个热烘烘,为什么用了三个热烘烘呢回读本段。

        b) 6段(成长的岁月)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的短语,这是告诉我们什么父子俩人是怎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的呢

        c) 8段结尾(儿子长大了)

        儿子做出了一个怎样的举动面对儿子的举动,父亲的心里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父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深入探讨,体会主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的一个热水壶的故事,为什么题目还要叫作风呢

        因为在寒风中,更能体会到热水壶存在的价值。正是天气的寒冷,风的大,才更衬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热水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自备田字格,游戏题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八个生字,写好“说、话”两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后)师引导说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

        2.我们来做“春“字开花的游戏吧(选择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瞧,在美丽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来到哪里干什么呀(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二、初读,了解短文,认识生字。

        1.春风里,软软的柳枝正在迎风飘舞。沉睡了一冬的柳树是怎么醒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课文第1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反馈读音。

        (1)板书课题:柳树了

        (2)春天来了,柳树怎么啦(贴上“醒”字后让再读课题)识记“醒”字。

        (3)除“醒”字外,你们还会认儿歌中的哪些汉字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请看字卡。(老师出示字卡,请学生读字并组词)

        3.和生字交上朋友了,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试试吧。

        三、再读,熟悉短文,巩固识字。

        1.分节读文,读通读顺。(指名——分组或者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内容。

        (1)读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柳树醒了

        ①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春雷)教师板书:春雷说话

        ②春雷怎样跟柳树说话,小柳树睡醒了,会怎么说呢

        ③你能想像着再读一读第一小节吗

        ④看板书,小结。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第二、三、四小节。方法:同桌互相读一遍,看看是否读准;2、说一说,谁给谁干什么,怎么样了3、试试,会背了吗(注意评价学习情况)

        (2)春雷的朋友们还和柳树在一起做什么啦

        ①以小组形式汇报,老师板书,然后检查该组朗读、背诵;(评价学习情况)

        ②其他小组学习朗读,练习背诵;

        ③分组比赛朗读;看板书加上动作练习背诵。(评价学习情况)

        (3)春天里的景物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小节,看看柳树在干什么

        ①齐读第五小节。

        ②请同学说一说又知道什么啦教师板书: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③看着板书,加上动作背一背。

        (4)同学们,春天万物都在生长,除了柳树醒了,还有什么也醒了呢

        (5)美丽的春天令人陶醉,让我们拿起书,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自由读)

        (6)会背了吗看着板书试试吧。

        四、巩固识字,书写生字。

        1.看板书再读词。

        2.指导书写。

        ①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写好两个相同偏旁的汉字,你们看田字格表里是哪两个字(说话)

        ②这两个字的偏旁谁认识(言字旁)

        ③示范:写言字旁时第一笔点起笔不能太低,横要向上斜一点,折要向左斜一点,注意左边偏旁窄一些,右边部分宽一些。

        ④描红。

        ⑤自己练写,对比范字。

        ⑥成果展示。

        1柳树醒了

        春雷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语文教学设计4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作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作文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那样的事,令你激动、令你兴奋,一定有人关心过你、帮助过你。这些人或时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珍藏在你的心底。回忆这些往事,你会再次激动,再次兴奋,再次受到鼓舞,获得力量。现在,拿起笔来把你珍藏的记忆写出来。

要求

        1、选取自己亲身经历、难以忘怀的一件或几件事来写。

        2、要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叙事要完整,避免平铺直叙。

        3、在叙事的过程中,最好能围绕中心意思穿插适当的抒情或议论,要写出你对这一件或几件事的内心感受。

        4、可以“珍藏的记忆”为题,也可以另拟题目,但要含有“珍藏”的意思,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带有回忆往事,抒发情感的作文。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激动、兴奋的事情。既然是“珍藏”说明其印象是鲜明、深刻,难以忘怀的。这就要求文章必须是亲身经历的事,叙事中必须有自己内心的感受、体验。同时“珍藏”又总是负载着某种感情,或激动、或兴奋、或惋惜、或遗憾、或温馨、或敬仰……或几种兼而有之。这些微肖微妙的情感,既要借助于人物的言行、背景的渲染,加以渲泄,又要直接用精要的抒情或议论,加以强化,揭示“珍藏”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在内容上,“珍藏”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某件物;也可以是某种经历、某种感觉……总之,应该是具有个性的“珍藏”,是一种仅仅属于你个人的体验,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心理所想、亲身经历的用自己的语言实实在在地说出来,让真挚的感情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文章应出自天然,只有“真”,才能“善”和“美”。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情感是抽象的,尤其是对于没有丰富阅历的初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怎样使文章里的情感渲泄,真正被读者感悟、理解呢?在这个方面,本单元第一篇课文《背影》就是一个典范。这背影就是留在作者记忆深处一个充满一腔爱心的慈父形象的缩影;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亲举动,表达“我”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这背影,是催人垂泪的身影。

        为使自己的真挚感情、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在作文中流畅地表达,还必须讲究构思立意、写作技巧,才能使自己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也就是说要学会按照“审题(拟题)——立意——选材——定体——行文”的程序来进行习作训练,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一)、审题

        以“珍藏的记忆”为题,可写的内容比较广泛,框限少,但不等于没有框限。即使另拟题目,也必须紧扣“珍藏”二字做文章。所以,要抓住审题是写作的第一要著。审题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浅”则审出显性信息;“深”则审出隐性信息。显性信息比较清楚:字数、表达、标题、立意、文体都有一定的要求。隐性信息那就是要紧紧地把握“珍藏”的内涵。所谓“珍藏”,就是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与事情相关的人物或事物,能留在心里有实在意义且值得“记忆”。回忆这些往事,写出你对这些人或事的体验情感,写出美好事物的享受,写出其中的趣味,写出从中的感受,写出自我的见解,这就是写作的重点,这就是题目所给我们的隐性要求。

(二)、立意

        明确了题意,就要考虑打开思路、确定立意的问题。作文题给我们提供了神驰遐想的广阔空间,怎样才能神思飞扬,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呢?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遇到过许许多多的人或事物,从中也领略到了其中的趣味,得到了很多的感受。比如回顾多彩欢快的童年生活,描写游览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回忆父母养育二三事,叙述终身难忘的初中生活,记叙在青春中熔炼出的友情或者追叙遗憾内疚的后悔经历等等。这个文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可谈童年、父母、朋友、同学生活,也可以写环境与自然,乃至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既可写你的,也可写他的,但都必须紧紧扣住话题“珍藏”,要通过回忆往事,记忆人或事物,体现“珍藏”的价值。感悟众生百态的生活,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谈出你的感受,谈出你的独到见解。面对众多的素材,我们要慧眼独具,从中筛选出感受深的,趣味浓的。从小处入手,“喜人的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即可。选好材料,要站得高,看得远,深入挖掘。立意不仅要明确,还要力求新颖深刻。比如可能有多数同学会从一件或几件事的叙述中得出自己“珍藏”事情,但我们不能通篇云山雾罩,不妨转换一下角度,另辟蹊径。像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永久的悔》——“我这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立意那样,要点出美在“悔”处。

(三)、选材

        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激动、兴奋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珍藏的记忆”为题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激动、兴奋、鼓舞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情、议论。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题目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说到让你回忆激动、兴奋、鼓舞的人或事,情或景,决不是让你去瞎虚构,胡编乱造。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你值得回味的事作为材料,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自然,材料在一篇文章里如何安排、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因文而异。以记叙为主,将材料写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材料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凝”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没有抒情或议论,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把玩,也未尝不可。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题目,阐发“珍藏”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就都合乎题意要求。

(四)、定体

        这篇作文的文体已经圈定在记叙性的范畴内,只能选择适合你要表达一般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的文体。记叙性文体的作文,可以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欣赏性。并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了,落实到你所写的文章,就要有明确的界定,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而不能写成“大杂烩”。就本次习作而言,可记叙你感受美的经历,可议论欣赏的内涵意义,也可抒写你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等。

        总之,写好一篇好作文,感情必须真挚。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便是感情真挚的体现。写好一篇好作文,内容必须充实,所谓充实,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贵在内容高度集中,不东拉西扯,不旁逸斜出。写好一篇好作文,思路必须清晰。文章的结构表现在作者的思路上。

八年级语文作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学方法:指导、训练、评议。

教学课时: 2课时(1课时重在写作指导,2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什么是仿写?仿写作文是将平常阅读的优秀作文通过适当的改装加工,变成自己的考场作文,并可以获得高分的一种写作技巧。

        仿写作文要做好那些准备?

        1、阅读积累优秀范文,越多越好。

        2、熟练掌握仿写技巧。

二、例文引路,感知仿技

        (一)仿写朱自清的《春》:

        秋盼望着,盼望着,随着成群大雁的南飞,秋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是阳光灿烂的样子。果子熟了,秋虫叫了,天气凉了。

        小草偷偷地像老年人样无精打采地垂下了头。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我们学校后面的健身园活动的人真多,有的打太极拳,有的下象棋,有的踢毽子,真是丰富多彩的秋日生活图。

        梧桐树、法桐树、银杏树、柳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叶子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一片片金黄的树叶像蝴蝶似的翩翩起舞,马路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像一条金色的大路,引导人走向金色的明天,金色的未来。花坛里的花儿都凋谢了,只有很少的月季花还在开着。闭了眼,花坛里仿佛还呈现着夏季时五颜六色的花,给人们带来美得享受。

        秋天来到果园里,葡萄熟了,仿佛一串串的紫项链。金**的香蕉,挂在树上,好像黄月亮。柚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树上高昂着头。

        秋天像一个成熟的女人,让农民收获丰富。秋天像一个耐心的老伯,他等待着。

        秋天像一个不屈的斗士,向人们呈现着他的战绩。

        (二)仿写鲁迅的《藤野先生》:

        一季回忆

        月光轻轻推开窗,漫步在书桌上,洒下一片银光。提起笔,写下了朦胧中你和我的点点滴滴。上帝制造了太多的巧合,沿着生命的轨迹,你我相遇。那是来校报到的一天,你逆着光向我走来,阳光在你的身后泛滥,你的笑容如天使般纯真。就这样,我们相识。

        喜欢晚饭后拉着你满校园走,没有目标,没有终点。聊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过去了的,正在过去的和将要过去的。习惯每个课间无条件的陪你,在校园里争吵着哪朵花最美,哪棵树最茁壮,踩着铃声被你拽着一路狂奔闯进教室。记忆力那堂体育课是最美的点缀,冒失的我忘了带手套,那双手死赖在口袋里就是不肯出来。只是体育老师心太狠,我很无奈。你嘲弄我一番后把自己的手套给我,满不在乎地说你已经换了高档次的。我受宠若惊戴上,一股暖流顺着血液一直流到心底。八圈跑下来,我不停地搓手。“这风真是,刮这么厉害,带这么厚的手套,还是把手吹红了。哎,要是没有这双手套,我的手就别想要了。”一边嘀咕一边朝你走去,一抬头,发现你的手红冻得发紫。

        你知道吗?从那时起我就相信,我们是好朋友,一辈子的那一种。我习惯了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每天贪婪地享受你给我的快乐和忧伤。

        还记得吗?毛糙的我每次用完钢笔还来不及盖笔帽,就慌张着去交作业,回来总能看到钢笔老老实实地躺在文具盒里;我的手不小心弄破了,每天的作业,你都细心的帮我记好。

        秒针不停的转动,很快就到了拔河比赛的那一天,向来不爱凑热闹的我,被你拉着站在校园的中间。看着不顾形象拼命喊“加油”的你,我也不由得加入,你我相视一笑,那是不用言语的默契。记得那场比赛,男生们僵持不下,我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这时你竟然哭了,我以为你是害怕他们输,谁知却从你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得到相反的答案:你看他们脸都涨的通红,你不想让他们继续了。原来你竟是这般可爱!

        还记得每次伤心时,你总会送我一颗有闪亮包装纸的巧克力糖,你说,吃了糖,心里会甜些。

        你说你要转学,我沉默了。阳光从肩与肩的缝隙穿过,一粒粒灰尘惊慌不安。我不舍得转过头,望着你,想将你的模样定格,变成永恒。距离阻碍不了你我,你常常给我写信。那次你提起我们在雨中漫步的事,说你独自一人在雨中走时,没了那种洒脱和惬意,还会被人当作疯子。你在信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我却感到无尽的凄凉。

        你仍会打电话提醒我要注意保暖;你会每星期都写一封信,并会细心地在信封里放一颗我最爱的巧克力糖;你会......

        如此多的美好回忆在心底泛滥开来,于是在这月色下,提笔记下远方的你和我的点点滴滴。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仿照《藤野先生》一课的写作手法,汲取范文中的优点并能努力更胜一筹。在选材上能从身边小事入手来表现中心。在取材上以点带面,穿珍珠法,条理清楚。文章语言朴实,读此文,犹如听小作者在一旁娓娓而谈,轻声讲述着她和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往事,听起来声声入耳。小作者能积累动情的素材,渲染动情的内容,交代动情的原因,让感情充满作文的全过程,令读者不禁动容。

三、文题展示,当堂训练(二选一)

        1、《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2、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四、写法指导,掌握要点

        看课文,学习仿写作文技法: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其次,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附板书设计

        学习仿写: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注意借鉴范文的写作手法

五、写作实践,观摩评议

        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秋天的怀念》《背影》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六、总结提升

        (一)如何仿写作文

        1、定范文。拿到考试作文题目,迅速审题,确定中心、立意、选材,然后选择一篇与考试作文的各项要求都最合适或者最贴近的范文作为仿写的模板。

        2、仿写作文的关键在于“改”,换句话说仿写也就是“改写”。改什么?

        A、改开头B、改结尾C、改中间过渡句D、改关键词E、改小标题

        (二)仿写作文注意事项:

        1、切切忌照抄,没有“仿”和“改”,就会生硬,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破绽,作文就会被判成五类(最低分),所以仿写作文的境界是仿写改写得了无痕迹,天衣无缝。没有人知道你是仿写,没有人敢说你是仿写,即使有点怀疑,还不得不给你打高分。

        2、形式上有了变化,内容上也要争取更加丰富,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感悟,而且这种中心思想要和考试作文的要求和暗示相吻合。

        3、多背诵范文,你才可以得心应手。

        4、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平常的要求还要努力做好:比如运用比喻、排比、引用开头,文中要有适当的人物景物描写点染等。

八年级语文作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些基本顺序。

        过程与方法:说明事物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明顺序的'安排和说明目的、对象、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重点: 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法学法: 讲解法,示例法,实践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些基本顺序。

        2、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并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学以致用,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序。

二、文题展示

        就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一篇事物说明文,介绍其特征和功能,不少于600字。

三、写作导航

        好的内容,必须有恰当的表现形式。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及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地点的转换。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中国石拱桥》中的桥梁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介绍的: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江东桥——长虹大桥。

        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山水风景等,常用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直到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就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也是最合理的顺序。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合理的说明顺序应该符合认识规律,应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其固有的特征灵活安排。所以,要采用哪种说明顺序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要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灵活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文章不会仅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往往整体上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在局部则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使说明更加透彻。

四、例文引路

        石榴的自述:

        同学们好,我叫石榴,又名若榴、丹若、金罂。每年五月,我火红的花分外娇艳,农历五月也俗称榴月。我,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据传,因此物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引入,故旧时又名“安石榴”“海石榴”。张华《博物志》:“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夏季开花,经常为橙红色,亦有白、黄、红、粉红诸色。果实球形,成熟后外皮为粉红色或深紫色。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我“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

        在寂寞少花的夏季,我灿红的花朵吐放于万绿丛中,显得格外耀眼夺目,使人感到一种热烈而明快的气氛。因此,历代文人骚客都有吟咏我的诗赋传世。诗人们以“碧油枝上昼煌煌”“火光霞焰递相燃”形容绽开之榴花,可谓气象全出。宋代诗人王安石吟唱独夸我的残诗“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亦不失为赏心悦目的点染之笔。

        关于我的传说,一说是张骞,因为他从西域取回石榴。一说是江淹,因为他写有的《石榴赋》。还有一说是钟馗:“五月花神丑钟馗,唐王不点状元魁。艾叶如旗征百服,苍蒲似剑斩妖魔。雄黄酒,饮数杯,阵阵轻风拂面吹。”

        我成熟了之后看起来像一个红灯笼,虽然我的皮没有苹果那么光滑,不过好吃的都在里面哩!你将我掰开时,就会看到我的“肚子”里有许多枚红色的晶莹的小颗粒,而汁水也会流出来。尝一口汁水,有点酸,回味起来又是甜甜的,让你忍不住要尝里面的果实。我们一“家”大约有五六十个果实,每一个中间都有一层**的膜。我的营养价值很高,有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我身上的外衣也是很好的药材,我浑身都是宝哦!

五、范文示例

        一只猫头鹰的自述

        我是一只小猫头鹰。在古希腊神话中,我被赋予神力——可预示未来,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最喜爱的鸟,所以古希腊人把我视为智慧的象征。在风靡世界的好莱坞大片《哈利·波特》中,我是魔术师们连接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神秘信使,带领魔术师们穿越时空。这些传说多少让我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实我的世界里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奇怪的外貌

        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的家族成员种类超过130余种,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我的亲戚。

        我们长相奇怪,头部宽大,嘴短而粗,前端成钩状,脸部的羽毛排列成面盘,有的兄弟姊妹还长有耳状羽毛。一双锐利的圆眼分长面部的两边,单看脸面很有点像人类的宠物猫,所以人类都叫我们“猫头鹰”。虽然我的家庭成员种类较多,但我们的“着装风格”大体相似,我们身着长年不换的褐色羽毛大氅,上面散缀着细小的斑点,显得气度不凡。羽氅冬暖夏凉,稠密松软,不过,它还有一个的特点,就是飞行起来悄无声息。

        奇异的习性

        我们一般选择树木作为栖息场所,有些兄弟喜欢栖息在岩石间和草地上。我们常常昼伏夜出。我们的食谱通常是固定的,主要以鼠类为主,偶尔也吃些昆虫、小鸟、蜥蝎、鱼类等换换口味。

        爸妈当年结婚是现在最流行的“裸婚”,他们结婚时不筑巢,而是找现成的育儿房,如树洞、岩穴,甚至是其他鸟类的完整弃巢。我们的孵化期约一个月左右,孵卵是妈妈的事,把我们养育成鸟则由爸爸、妈妈共同承担。因为我们长得特别,又是夜行动物,所以民间常把我们视为“不祥之鸟”,称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尽管我们捕鼠有功,但人类还是常常驱逐我们,猎杀我们,使我们居无定所,到处流浪。

        亲爱的人类,别忘了我们猫头鹰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捕鼠能手,是你们的朋友,不要再伤害我们了,请让我们和你们在蓝天下和谐共处吧!

        技巧解密

        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猫头鹰的说明文,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给读者以亲切自然之感。另外,作者紧扣说明对象“奇”的特点,分别介绍了猫头鹰“奇怪的外貌”“奇异的习性”等科学知识,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楚,而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将说明对象介绍得具体生动,科学准确。文章结尾的呼吁,赋予了这篇说明文以积极的思想性,从而达到了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六、作文习作训练题

        〔训练题一〕假如要你向外地的游客介绍本地的一处名胜古迹或旅游景点,你准备怎样介绍呢?请确定两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列出两份说明文的写作提纲。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设计

       我们必须重视七年级语文 教学设计 的创新,在教案中坚持渗透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积累生字词;

       二过程与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难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三、简介背景及作者:

       1、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2、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四、正字音

       郝hǎo叟sǒu 懊?o悔 字帖ti? 强qiǎng迫 踱du?步 哽咽gěng y?

       祈祷q? dǎo 惨白cǎn b?i 肃静s? j?ng

       宛转:形容说话或歌声、鸟鸣声曲折、抑扬、动听

       哽咽:形容因情绪激动而说不出话

       懊悔:对自己所做的错事,所说的错话感到悔恨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仪式

       五、小说常识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4、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

       六、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和感受。

       第二部分("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

       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部分("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部分("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七、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朗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朗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从幼稚贪玩到疑惑诧异到难受懊悔到悲愤董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八、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三、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部分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一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①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②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③*?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④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⑤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⑥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①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往日) 老师态度:骂?(今日)态度温和

       ②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③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④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三分析第三部分。?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四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四、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五、作业:

       第3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析小弗朗士形象: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①、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②、受到老师的影响,

       ③、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四、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五、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六、板书设计:

       7 最后一课

       都德

       线 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一、(1-6 )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 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 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 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六、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教学反思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是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初中语文课堂自主学习

       一、以学生为本,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不仅是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要求,也是由语文科目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带给了读者理解的多角度性。同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质上是个体对作品的主观认知,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个体对相同文本的不同解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个体差异性更加突出。理解的多角度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自然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许多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材的观点,这正是他们独特视角的反映。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积极肯定,坚定其思考和创造的信心。

       二、优化课堂提问,以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行动最好的推动力。在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往往从对事物的疑惑中来,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针对课文理解要点,合理设置问题难度,根据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出一系列有层次、有步骤的问题,让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学生自己解惑,对课文做出更深的理解,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如,在课文《背影》的教学中,就可通过分层设问的方式设计一组问题: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接着再问:与背影相对应的,课文写了几次流泪?这个问题在课文中也有比较明显的指示,学生容易回答。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发问:作者每次流泪是因为什么事由?通过阅读,学生不难从课文中得到结论,将作者父亲为儿子做的事情归纳出来。有了这些铺垫,就可以提出直击文章情感主题的问题:从这几次背影、几次流泪中,你感受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入难、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自我诱导、自我解惑,在对课文的反复研读中获得自己的感悟,得到情感的升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形式促进自主学习中的合作交流,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深度

       新课标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的最好体现方式便是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和分组辩论。要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开展这些活动,首要任务便是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打破师生等级隔阂、摒弃死板的教学模式、摆脱沉闷的教学气氛,学生才能够、才愿意积极表达自我观点,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真正以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度,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尚未理解的部分,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空间,自己只扮演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和惯性,让他们增进对疑难问题的探究深度,摆脱固定思维带来的框架,让他们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即便是略显枯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也可以开展这种学习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泼,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在学习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后,就可设置一个分组讨论:为何要选这二桥进行介绍?可以只介绍一座吗?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白课文的设置目的,即二桥代表着中国石拱桥最突出的特征,不可只介绍一座,这样不足以反映中国石拱桥的全部特征。

       四、合理引导,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走入误区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代表同时削弱教师的课堂调控权利。相反,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进行积极调控。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单纯的自读自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学生走入这几个误区:

       1.只有优等生滔滔不绝,后进生默默无言或是发言不被重视。要让学生意识到人人都有发表见解的权利,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

       2.讨论方向发生偏差,纠缠于无价值的问题讨论。若学生实在不肯放手,可将此作为课后研究。

       3.讨论过程中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讨论?沦为?争吵?。初中学生正值个性异常强烈的青春期,个人意识强烈,不易妥协。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双方以自己观点的依据来说服对方,将之拉回课堂的轨道。

       五、学后及时总结,积累学习经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思考、交流的过程,重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思维碰撞的快感及对自我见解有目的、有依据地表达,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完成课堂讨论或交流后,可要求学生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心得写下来,既能够强化他们对课文的掌握,又能够总结积累自主学习的经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断提高思维、探究能力,进而达到自身语文素养的飞跃。

       作者:向红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盘石中学校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设计就在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雨说和三峡教案设计,请看:

        雨说优质课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整体了解诗歌内容,理解把握诗歌的感情。

        2、品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关注,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理解把握诗歌的感情。

        2、品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美。

        教法设计:

        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评析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导学

        1、 查找搜集关于诗人郑愁予的相关资料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资料。

        2、 搜集古诗词中写雨的句子。

        3、 朗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出来。

        第二遍?读通,把握文章的节奏、语气、语调。

        第三遍?读明,结合每个小节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惑?整理在下面。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大家同桌两人为一组诵读课文,互相指点字音及语气语调中的不足。

        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也是一个多情的季节。

        当花开时,有人惊喜?满园春色关不住?,有人却伤心?感时花溅泪?。

        当细雨飘起时,有人赞叹,?好雨知时节?,有人销魂?清明时节雨纷纷?,那么,经过严寒的冬天,度过春寒料峭的二月、三月,这时的大地对雨有怎样的感情呢?

        师诵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如果你是田圃、牧场或者鱼塘、小溪等等,或者你是大地上的人,这时,你想对雨说点什么?

        从田圃、牧场的倾诉中,我感受到大家内心强烈的渴望之情,真是群情尽望春啊。

        雨听到了大家的心声了吗?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雨说》,它的作者就是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郑愁予。

        三、自主学习?读雨、听雨、悟雨、说雨

        一)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雨说了什么?为什么说?为什么是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诵读课文,结合导学提纲上的问题,用你刚才扮演的那个形象的耳朵、眼睛,去聆听雨的诉说,探寻雨的足迹,感受雨的使命。

        1、诵读课文

        2、赏雨、听雨。

        找寻、圈划文中 ?雨的话、雨的行踪?等信息,思考:雨的使命是什么?它怀着怎样的情感而来?

        3、悟雨、诉请。

        作为大地上的一员,了解了雨的情感,你会以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动作、怎样的心情迎接雨的到来。

        评价学习表现:看着同学们专注学习的样子,我仿佛漫步春天充满生机的田野。

        交流学习收获,雨说的话温柔亲切,雨的脚步轻盈,亲近我们,领着我们找寻快乐。

        交流主要问题1、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场雨带给你的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你想对雨说点什么?(结合雨的话、雨的动作、雨的行踪、雨的使命等进行交流)

        追问1、我觉得这是一场吝啬、不够豪放的雨?既然知道了咱们的渴望,为什么不痛痛快快的倾泻而下呢?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雨因为知悉大地万物的心灵?这首诗是写给儿童的,也是作者饱含爱意地感受到祖国儿童的创伤?饱经磨难饱受痛苦,所以要慢慢的轻轻的来,它的温柔语言、动作就是它深沉的爱的.表现。

        诗人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语气表现了这样深沉的爱。

        读课文,体会品味。

        动作轻柔,语气舒缓轻快,儿童化的语言。

        追问2、文章是雨在说吗?(象征?引海燕) 为什么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儿歌?(结合时代背景来解决问题)

        诗人他敦厚任侠,他的在轻声细语中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悲悯。,无愧于?中国的中国诗人?这一美誉。

        追问3、如果让你给刚才品读的这些段落起个名字,你会怎样给他命名?

        好一幅春回大地图,好一幅万物迎雨图。

        郑愁予曾经说过:?诗是写给?二己?,一是?自己?,一是?知己?,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读懂了诗人的情怀,和他成为朋友。

        他来探访我们的家园,我们也回访他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合作探究,感受文中美丽的画面。

        四、合作探究?品雨,赏雨

        美丽的情感蕴含在美丽的语言中,让我们睁开被细雨洗亮的眼睛,舒缓被细雨浸润的心灵,扬起笑脸,走进课文,来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选择喜欢的画面为它命名,边读边品,体会妙处。

        方法指导:

        1、可揣摩体会关键词的妙处。

        2、可体会修辞或者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3、也可结合意象与画面,展开联想。

        或者联系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写雨的诗句加以品评。

        二)小组交流自己的点评,把你获得的体验悄悄地与同伴分享,建议你用笔记下同伴的精彩见解。

        点拨:老师非常喜欢诗歌的第五小节的画面,我把他命名为?欢乐春之舞。

        但是,我觉得这段文字写得不清不楚,我就大笔一挥,改了:

        田圃还是原来的田圃,但,泥土将润如油膏了,种子会发芽;

        牧场还是原来的牧场,但,草儿将复苏了,牛羊又可在这里牧放;

        鱼塘还是原来的鱼塘,但,水暖了,水深了,鱼儿自由自在了;

        小溪还是原来的小溪,但,重新欢唱了,还有村妇来洗衣裳。

        设计目的:体会诗歌生动、含蓄、凝练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想雨、赞雨

        作者用美的语言温暖着我们的心,用美的画面带给我们春的希望,更将他的祝福带给了我们,你想对雨说点什么呢?

        诗歌的最后,作者说:?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啊,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畅想美好明天的美好瞬间。

        以?有一天,我 ,会记着, ,就是你的 ?写一段话。

        让带着我们美的体验,美的感悟,带着春的生机,作者的祝福,诵读全篇,唱响这支祝福之歌希望之歌。

        六、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这节课,我们品读雨说温柔无私播撒生命玉液,倾诉我想勇敢乐观尽享祝福琼浆!我们用心去品读作品的美,感受作者的爱,让我们带着作者的希望,勇敢乐观地笑对人生吧!

        最后送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雨果《悲惨世界》

        乐观的人,牙齿落完也不老。

        (维吾尔族)

        纵声欢唱的人会把灾祸和不幸吓走。

        (西班牙)

        七、 作业

        品读郑愁予的《衣钵》和《秋盛,驻足布朗街西坡》,感受诗人作品中暗含的乡国之思。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三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爱莲说》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下面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 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 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 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 让学生在学习中 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 让学生动笔加深 理解。

        六、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